日前,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上,我國乳業頭部企業伊利與飛鶴首次亮相,并成為焦點。在伊利的智慧牧場模型前,觀眾看到每頭奶牛都擁有專屬“數字身份證”,佩戴的智能項圈可實時監測奶牛的體溫、步數甚至情緒狀態。而飛鶴展臺的“千眼系統”則展示著每秒30次掃描的生產線監控畫面,毫秒級捕捉200多項質量指標。
“擁抱人工智能不是選擇題,而是必答題。”飛鶴副總裁董巖在展會上如是說。不難看出,中國乳企的數字化轉型是整個行業適應新時代市場需求、提升競爭力的必然選擇。轉型不僅是企業效率提升、能力提升的過程,也是企業商業模式重構的重要契機。對此,專家指出,中國乳業已從過去跑馬圈地的增量競爭時代,邁入精細化運營的存量競爭階段,企業間的角逐日趨白熱化。在此背景下,乳企發力人工智能,背后既有現實考量——以AI為破局利器,在存量市場中撕開增長缺口;更有長遠布局——搶占技術高地,依托智能化浪潮建立起自己的核心壁壘。
當乳業遇到AI 模式重構契機來臨
一頭生活在“數字牧場”的奶牛,自出生起就會戴上“電子耳標”,被實時記錄出生、成長等信息;飼養員通過一部手機隨時了解奶牛狀況,并予以高效照護;當奶牛進入擠奶廳,由專門儀器掃描識別奶牛身份,進行精準的奶質監控;進入“數字工廠”,由24小時在線的奶粉生產“管家”,實現全產業鏈質量控制;在各大商場或母嬰店專柜,消費者可一鍵溯源,企業可及時捕捉并準確預測市場需求,實現柔性生產……這樣的現象在中國的乳企中并不鮮見。一滴“數字牛奶”的背后,是“草原牛”到“數字牛”的進化之旅,也是中國乳企的數智化升級之路。而今,伴隨新一輪產業變革深入發展,我國領軍乳企加速推進全域數字化轉型,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下,探索更多創新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,推動乳業向“新”而行。
事實上,頭部乳企的智能化進程早已開始:2015年,伊利提出“智慧乳業”戰略,構建了從牧場到餐桌的全產業鏈追溯體系,通過物聯網技術,為每頭奶牛配備“數字身份證”,實現了奶源信息的實時監控與精準管理;蒙牛在2016年啟動了“數字蒙牛”計劃,引入大數據分析平臺,優化供應鏈協同效率,提升市場響應速度;飛鶴在2018年開始全面實施數字化轉型,構建了數據中臺與業務中臺,打通了生產、銷售、市場等多個環節的數據壁壘,并在此基礎上,構建AI能力中臺,將AI技術作為新的支柱,與數據中臺和業務中臺協同發展。
值得關注的是,在國內乳業的AI轉型浪潮中,頭部企業基于自身戰略定位與核心優勢,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AI應用路徑。雖然底層邏輯都是通過AI賦能全產業鏈,提升運營效率與市場競爭力,但在具體實踐上卻各不相同。
伊利一直將供應鏈韌性視為核心競爭力。在AI應用方面,伊利強調技術在質量管控與綠色生產領域的深度融合。在生產環節,伊利通過AI視覺識別技術,對產品包裝、質量進行實時檢測,有效降低了次品率;在綠色生產方面,伊利利用AI算法優化能源管理系統,根據生產負荷實時調整設備能耗,實現了單噸產品能耗降低10%的目標。
飛鶴專注于精準營養領域,以母乳研究為核心構建AI大數據平臺,利用AI技術對海量母乳樣本進行分析,挖掘母乳成分與嬰兒健康成長之間的關聯,為產品配方優化提供科學依據。同時,飛鶴通過AI能力中臺,實現了對消費者的精準洞察與個性化服務。例如,通過智能推薦系統,根據不同寶寶的年齡、體質與營養需求,為寶媽推薦最適合的產品與喂養方案,增強消費者黏性。
蒙牛在AI應用上更側重于智能制造與場景創新。其打造的全球首個液態奶燈塔工廠,實現了從訂單接收、生產調度到產品配送的全流程智能化。此外,蒙牛積極布局運動營養、特醫食品等高附加值賽道,利用AI技術進行產品研發與市場推廣。例如,蒙牛推出的MENGNIU.GPT模型,能夠根據消費者的運動習慣、健康狀況等數據,為其定制個性化的運動營養方案。
這些差異背后,分別反映出伊利在供應鏈整合方面的深厚底蘊、飛鶴在研發積累上的專業優勢,以及蒙牛在場景創新領域的敏銳洞察力。AI技術只是它們進一步放大自身長板、強化核心競爭力的工具。“數字化轉型不僅滿足當下激烈競爭環境下業務的迫切需要,其所帶來的能力基座,也是面對未來業務模式新挑戰和新變革的基礎。”飛鶴乳業相關負責人表示。
當AI真正落地 行業面臨全新挑戰
然而,AI時代也帶來了全新的挑戰。“產業鏈條正在變長,涉及的場景越來越復雜,單一系統的優化已無法滿足需要。對于橫跨一二三產業的乳業而言,這一挑戰尤為鮮明。”有專家表示,技術融合、系統打通、團隊配合、生態協作,成為AI真正落地行業的關鍵考驗。
首先,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。乳業在生產、銷售等環節中會收集大量的消費者數據和企業內部數據,這些數據如果遭到泄露或濫用,將會給企業和消費者帶來巨大的損失。因此,乳企必須加強數據安全管理,建立完善的數據保護機制,確保數據的安全和隱私。其次,AI技術的應用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人才支持。對于一些中小型乳企,可能面臨著資金不足、技術人才短缺等問題,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對AI技術的應用和發展。
對此,業內專家建議,一方面,企業可以與科技公司、高校等機構開展合作,共同研發和應用AI技術,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。另一方面,要注重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,培養一批既懂乳業又懂AI技術的復合型人才,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。同時,企業還要關注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,建立健全的數據管理體系,確保企業的可持續發展。
而面對AI技術的復雜性和系統性,乳企們選擇了開放協同的戰略路徑。
在此次展會上,飛鶴旗下愛本品牌宣布聯合華為云、美年健康等企業,成立“AI精準營養聯盟”。該聯盟旨在聚合各方資源優勢,形成產業共同體合力,共同推動AI在功能營養及大健康產業的深度應用。飛鶴愛本還推出全球首款AI功能營養品,通過解析1600多種小分子乳蛋白功能肽,精準鎖定“肌肉骨骼養護”方向。同時推出的“愛博士”AI營養顧問,由飛鶴聯合首都醫科大學專家團共同打造,提供全場景健康服務。
伊利則聯合新華網、阿里云、騰訊等8家機構,共同啟動全球首個聚焦人工智能與產業全鏈路融合的產業協作組織——“全球智鏈生態圈”。伊利集團高級執行總裁劉春喜在論壇上強調:“數智化升級不能靠單打獨斗,AI有助于打破數據壁壘,促進跨行業、跨企業數據要素流通與協作。”該生態圈將聚焦AI技術在乳業生產、質量管控、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應用研發,開展AI技術培訓與交流活動,并參與制定乳業AI應用相關標準與規范。業內人士認為,伊利此舉不僅有望降低運營成本、增強供應鏈韌性,也為“中國制造”向“中國智造”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。
當科技創新融入一杯牛奶,乳業的未來正在被重新定義。
丨來源:中國食品報
在線咨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