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議代表-王彩云
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高級專家
伊利集團全球創新中心科學研究總監
如何通過加強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,做優奶業精深加工項目、提高益生菌菌株的研究與應用水平,更好滿足國民營養健康需求
近年來,我國奶業實現突飛猛進的發展,產量、質量、裝備水平等各項指標穩步提升,這離不開“科技創新”的力量。我在奶業一線做研發20年,我親眼見證了中國人從“喝到奶”到“喝好奶”的重要歷程,也親身參與到了中國奶業從“落后”到“現代化”的轉型突破;這些也都是“科技創新”帶給我們的改變。
但我國奶業仍需激發產業加速升級的新動能,為消費者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。這就需要我們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,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,推動實現中國奶業的高質量發展。需要我們加強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,將“奶瓶子牢牢地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”。
◆關于“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,發展新質生產力”
對于奶業來說,新質生產力的內涵之一就是要通過科技創新加速產業升級,推動中國奶業走向更創新、更高效和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。
作為科研工作者,我將和我的同事們一道,繼續圍繞全產業鏈進行創新,形成“從一棵草到一杯奶”的創新鏈路,解決全產業鏈技術瓶頸,加速推動技術成果轉化和應用,增強中國奶業的核心競爭力,搶占全球產業技術創新制高點,為人民健康美好的生活助力,為奶業高質量發展助力。
對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,從一線科研的角度來看,應當加強科教創新和產業創新的融合與平臺打造,加強對于創新人才和創新成果的培養與保護,為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和優秀人才隊伍,實現更多的技術突破和成果轉化。
在建設平臺方面,解決全產業鏈技術瓶頸、實現技術突破和產出技術成果,都離不開創新平臺的支撐——目前在國內,伊利已經建立了三級研發平臺,共同構建了伊利的技術主體。而在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里,伊利作為重要合作方和參與方,聯合其他共建單位致力圍繞全產業鏈進行創新鏈布局,正在開展高水平協同創新。同時,乳業國創中心為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,通過與企業、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緊密合作,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,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,不僅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,還可以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。
在培育人才方面,人才是創新主力。我們應該鼓勵企業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,開展聯合技術攻關和成果產業化合作;要圍繞創新鏈、產業鏈與人才鏈深度融合,優化我們高等學校的學科設置、人才培養模式,暢通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良性循環,全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。
在保護創新方面,最有力的舉措就是保護知識產權。近年來,中國乳業在全球專利申請總數、發明申請總量方面獲得極大提升,成為全球乳業創新的高地。2023年,中國乳業首個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啟動,聚焦乳業發展過程中最前沿的科學問題,在加快推進原始創新、加速突破中國乳業核心技術,解決行業瓶頸問題的基礎之上,積累知識產權管理經驗和優質資源;同年,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下轄的乳業知識產權服務平臺也投入運營,為行業企業提供全方位、多元化的技術創新服務和系統化的解決方案,為中國乳業創造更多知識產權價值。可以看到,知識產權對奶業全鏈條創新發展的引領和促進作用越來越重要,知識產權工作也逐步將產業和企業的創新研發、生產制造、品牌營銷等進行了有效聯結。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,針對奶牛育種、母乳化營養研究、乳成分功效研究、乳制品加工技術、益生菌功效研究、食品安全控制等奶業全鏈涉及的多項內容,推動科技創新產權保護,也將不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。
◆關于加強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,將“奶瓶子牢牢地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”
當前,世界經濟格局正深刻重塑,對我國供應鏈產業鏈的穩定性提出挑戰,也影響到國家糧食安全。深耕于奶業,我們深刻認識到,服務保障國家安全大局,就必須加快在奶業精深加工、自主菌株研究和應用等方面實現突破,提高自主創新能力,確保產業鏈的穩定與安全,將“奶瓶子牢牢地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”。
結合行業發展趨勢和我的實際業務,我特別關注“如何加強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,做優奶業精深加工項目,更好滿足國民營養健康需求”,這也是今年的議案之一。
我在奶業一線做研發20年,一直在精深加工領域深耕,從事牛奶中各種功能蛋白的特性研究、提取及產業化示范工作。多年以來,我們取得了非常多的突破,先后開發出了低乳糖奶,解決消費者乳糖不耐受的情況;研發出的濃縮乳清蛋白制備技術,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,為維護嬰配粉供應鏈安全提供了堅實支撐;開發的益生菌新型遞送技術,有效降低了益生菌在加工過程和胃腸道消化過程中的損失,取得國際領先的水平;首創乳鐵蛋白定向保護技術,將常溫純牛奶乳鐵蛋白保留率由10%提高到超90%……這些技術成果,也已經或即將應用在產業化生產中,為提升行業核心競爭力增添創新動能。
舉例來看,關于“乳鐵蛋白”的提取技術。“乳鐵蛋白”是一種具有多種活性的天然蛋白質,在廣譜抗菌作用、抗病毒作用、調節機體免疫反應,以及調節胃腸道等方面有可靠的價值。不過,乳鐵蛋白是熱敏性蛋白,一旦受熱會喪失活性,在90℃時就完全失活,制備難度極高,即使直接食用乳鐵蛋白,處理不當也會導致其活性喪失。而且,差不多10噸原奶才能提煉出1公斤的乳鐵蛋白,最貴的時候,國際上能炒到每公斤2萬多元人民幣,是名符其實的“奶黃金”;我國乳鐵蛋白原料基本依賴進口,價格貴、還經常缺貨,如何提取一直是行業難題。我們對乳鐵蛋白提取技術的研究有16年,一直在研究如何在牛奶生產過程中,保留乳鐵蛋白的活性,同時控制它的成本,讓消費者不用花更多的錢,就能享受到更全面的營養支持。現在,我們首創了乳鐵蛋白定向保護技術,能夠將常溫純牛奶中乳鐵蛋白的保留率由原來的10%提高到了90%以上,這一研究成果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,還率先打破國外關鍵技術壁壘。同時,我們還實現了成果轉化,伊利利用自己的平臺設計合適的生產設備,解決了工業化生產的難題,推出金典活性乳鐵蛋白有機純牛奶,大大降低了消費者攝取乳鐵蛋白的成本,是全球乳業技術突破和應用的有益嘗試。
同樣,涉及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的,還有益生菌。益生菌被視為食品科學領域的技術“芯片”,是跨學科、跨領域的。隨著《"健康中國2030"規劃綱要》全面推進,國民的營養健康意識逐步提升,益生菌作為乳制品,膳食補充劑、保健食品等功能食品的一種核心原料,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。
我國益生菌產業起步較晚,仍面臨差異化功能菌種缺乏、基礎研究滯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、進口菌種占據原料市場大部分份額等挑戰。近些年,我們也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,取得了許多關鍵技術突破,部分國產菌株也實現了產業化應用。但在提高益生菌菌株研發與應用水平上,我們依舊任重而道遠。比如,要深化菌種基礎研究水平。構建適宜中國人體質的益生菌菌種資源庫。伊利的科研團隊,為開展益生菌的自主研發,足跡遍及蒙、藏、滇、貴、川等全國各地,從大山和草原深處,采集中國原生菌株,搭建“自主菌種資源庫”進行篩選培育。目前,伊利自主知識產權益生菌BL-99研究成果在全球頂級科技期刊《Nature》子刊《Nature Communications》發表,伊利正在不斷推動實現從“進口菌株”到“中國專利好菌”的進步,逐步打破進口菌種壟斷的市場格局。
在線咨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