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蕭條里必然藏著大機會。在這個充滿著變數的時代,各種逆轉都會隨時發生。
比如,在PC互聯網時代,淘寶、京東革了實體店的命。
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,它們卻又被淪為了傳統企業,而近期,關于實體店逆襲案例越來越多,比如ZARA、7-Eleven等等,這說明實體店開始悄悄的崛起。
實際上,實體經濟不是被電商打敗的,而是敗給了自己。
現在隨便走在一條街道上,十家小店中起碼有一半多寫著“甩賣”、“清倉”,“全場特價”,理由多是“合同到期”,“門店轉讓”等等,這說明他還只是把實體店當成一種渠道。
近日有個老板吐槽:每個月售2580個包才能存活下來。顯然這種實體店早晚都會必被淘汰。
請記住:優秀的商業模式,一定誕生兵荒馬亂的時代!
必須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商業模式,體現對人的尊重與關注。商業本質是正在從“買賣關系”過度到“服務關系”。
反觀幾大電商平臺,無論是阿里巴巴、京東,還是亞馬遜等,他們無一例外的遭遇到了瓶頸,抬頭就是天花板,利潤增長趨于放緩,市場需求幾近飽和。
雙11經濟就是典型的賠本賺吆喝,價格戰導致中國零售走向無利潤時代,電商在毀滅傳統經濟結構的同時,本身也陷入了沼澤無法自拔。
電商的優勢也正在消失,現在開一家“網店”的成本已經超過實體店房租了,比如對于淘寶來說,每引來一位顧客的成本大概在80元上下,但是很多商品的售價都不到80元!
而此時,由于大部分“實體店”不能清醒的認識自己,所以生意不斷蕭條,這導致“實體店”的房租不斷降低。
于是“網店”成本在不斷攀升,而“實體店”成本在不斷下降,兩者終達到了同一水平。
直到現在,兩者終于跑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!一切歸零,公平競爭。
商業爭奪的出生于80、90年代的消費群,這群人生下來就不缺物質、不缺產品,而是需要的是一種“關懷”,這種關懷更需要面對面的交流與觸覺才能體現。
而這恰恰就是“實體店”大的機會!如果給我一個籌碼,我一定賭實體店會贏。
因為商業核心優勢正在從“價格”變成“服務”,但是比拼起服務,“電商”又怎么可能是“實體店”的對手?
電商是用“價格”逆襲的實體店,現在實體店需要用“服務”扳回一局!日本也曾有過實體店衰退期,但幾年的調整后,重新穩定崛起,當下的中國正如同當年的日本。
星巴克曾經一度被COSTA和一打主題咖啡館逆襲過,但經過設計全面變革,更情懷式更體驗的主題店模式推出之后,再次占據了市場。
再看看ZARA,同樣是買衣服,它卻使服裝店重新煥發了青春。
一直在拼價格、拼門面優勢。未來那些同質化的產品將越來越沒有競爭力,唯有那些能為用戶提供獨有體驗的實體店,將脫穎而出。
在這個大趨勢下,很多電商也被倒逼著從線上走到線下,開設實體店為消費者提供一個體驗的場所,彌補自己的短板。
這就是“消費升級”的本質:零售業已從一個交易的時代,進入到一個關系的時代,商家可以在實體店上大動手腳,從而營造出一種無與倫比的消費場景,但是電商是通過電腦和智能手機進行交易,所以很難向消費者提供獨特體驗,它們必須尋求突破!
這就是“需求升級”的本質:消費者需要從對產品的滿意感轉型為精神層面的滿足感。
在線咨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