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信任崩塌:
產業鏈上的“共謀”與“漏洞”
據報道,希希紙制品公司以260-1400元/噸的價格收購企業生產線上淘汰下來的不合格產品,分揀后以7000-8000元/噸的價格倒賣。
這中間的利潤空間無疑已經達到了驚人的程度。而暴利的誘惑,也導致了希希紙制品公司罔顧法律、道德、社會責任的事件出現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此次事件暴露的不僅是單一企業的作惡,更需要警惕的是背后那條盤根錯節的灰色產業鏈。
按照涉事企業希希紙制品公司負責人的說法,他是私下買通了正規企業的員工,把原本企業應該切碎的不合格衛生巾、紙尿褲,私下偷偷賣給了希希紙制品公司,形成“內部關系”輸送。
而到達希希紙制品公司的這些“工業垃圾”又被二次分流,一部分作為“二等品”被挑出來流入市場直接銷售,另一部分則被投入機器生產成回收料,再次流入一次性衛生用品的生產企業。
2
破局關鍵:
從“治標”到“治本”的重重改革
據報道,希希紙制品公司負責人會跟其下游的企業簽訂“防火墻協議”,即采購希希紙制品公司的原料、產品,必須要破碎,不能二次流入市場。如果改變性質,出現一切問題由下游企業個人承擔。
“你要不認可這個協議,給我的錢再多,我也不給你貨。一次又一次逮了多少人,最終哪一個都找不到我這來。”
這一防火墻協議,構成了希希紙制品公司有恃無恐的“底氣”,但這也折射出這次被查并不是偶發性事件,暴露的是銷毀環節多次的監管缺位。
覆巢之下豈有完卵,當大規模的信任危機出現,整個母嬰行業,恐都會受到影響。重重改革已是必然。
從源頭端,母嬰品牌可以借助技術的力量賦能于監管環節:
借助AI質檢設備,實時監測生產線,降低次品率;
借用區塊鏈技術,建立從生產到銷毀的全流程區塊鏈記錄,確保殘次品處理環節透明化。
在生產環節,因為很多品牌采用的是代工廠模式,品牌也需要加強對代工廠的質量抽查和內部審計,不能僅依賴代工廠自身的品控,包括可以:
對代工廠及其二級供應商(如原料商)進行穿透式審查,要求提供生產資質、環保認證、員工培訓記錄等;
引入獨立機構對代工廠的殘次品銷毀進行現場監督,銷毀過程需全程錄像并上傳至監管平臺;
建立代工廠“紅黑榜”,根據質量抽檢合格率、交付準時率等指標動態分級,對違規企業實施一票否決。
定期對代工廠員工開展反商業腐敗、質量標準的培訓,并設立匿名舉報通道;
而在消費者信任重建這一端,母嬰品牌應該主動將自己置于陽光下,將質量監督權部分讓渡給消費者,包括可以:
通過各種線上新媒體渠道展示生產線、銷毀流程及質檢報告;
開展“工廠開放日”,邀請消費者監督殘次品處理環節;
在產品包裝增設二維碼,掃碼可查看殘次品銷毀記錄(如銷毀時間、處理機構)。
當工業垃圾不再與嬰兒肌膚接觸,當每個殘次品都有可追溯的銷毀記錄,母嬰行業才能真正實現從“商業逐利”到“生命守護”的價值回歸。
手記
正如硬幣的兩面,這場大范圍的信任危機,也在倒逼整個母嬰行業形成良幣驅逐劣幣、市場自凈的效果——
經歷信任創傷的消費者會建立新的決策坐標系,傾向于選擇那些“篩選成本低、背書能力強”的平臺與品牌,形成信任溢價的消費心理,而深耕渠道治理、堅持誠信的企業將獲得長期復利。
整個母嬰行業也會從低水平價格戰轉向高維度的信任價值競爭。
在線咨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