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李寧品牌官宣了將進軍咖啡賽道的消息。此消息一出,網友們紛紛炸開了鍋,在大眾的印象中,李寧一個運動品牌好像怎么樣也跟餐飲行業八竿子打不著,他們評論道:“咖啡行業的競爭對手從來不是同行”“咖啡市場也開始卷起來了”“你永遠也不知道你的下一個競爭對手是誰”“李寧也開始搞副業了”。
李寧方面稱,正在申請注冊“寧咖啡NINGCOFFEE”商標,希望通過優化店內服務,提升顧客在購物時的舒適度和體驗感。在北京、廣東、廈門等地區部分李寧門店,消費者任意消費后即可免費獲得一杯“寧咖啡”。在店內提供咖啡服務,將會是李寧針對零售終端消費體驗環節的一次創新嘗試。
傳統行業巨頭紛紛入局,都要來分一杯“咖啡”?
其實,傳統行業巨頭入局咖啡賽道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。《中國現磨咖啡行業白皮書2021》中提到,一二線城市已養成飲用咖啡的消費者攝入頻次達300杯/年,接近成熟咖啡市場水平。咖啡受到了來自市場以及資本的雙重青睞,國內咖啡賽道競爭激烈。不僅有鐘書閣、西西弗書店、誠品書店、言幾又等書店把咖啡引入了自己的門店,將書店打造成復合門店吸引消費者,更有像農夫山泉、伊利這樣已經在飲品行業深耕多年的品牌加入其中,甚至連中石油、中石化、郵政這樣的傳統行業巨頭跨界來分一杯羹。
早在2018年,中石油就在旗下的昆侖好客便利店鋪設現磨咖啡。根據官方介紹,好客咖啡目前做現磨咖啡的門店超過120家,有零售咖啡的門店超過8000家。今年2月,好客咖啡官宣通過現磨+即飲+凍干3條產品線,一年銷售總額已經達到1個億的成績。
2019年,中石化官宣中石化易捷發布“易捷咖啡”新品牌,并與連咖啡合作開起了“加油站咖啡”。雙方根據加油站經常會出現的不同場景推出了三種咖啡,即92#黑白咖啡、95#時尚特飲及#98精品系列。
2020年,同仁堂進軍飲料市場,開始供應咖啡。同仁堂咖啡與自己的中 藥優勢相結合,推出了枸杞拿鐵、益母草玫瑰拿鐵、羅漢果美式、肉桂卡布奇諾等中西合璧的特調咖啡。“朋克養生”成為了同仁堂新的品牌標簽,在社交網絡中走紅。
2022年情人節之際,中國郵政在廈門開設了家郵局咖啡。門店是熟悉的復古綠布景和標志性的郵筒,帶著濃濃的中國郵政色彩。在郵局這個充滿著“布爾喬亞”氣息的地方喝上一杯咖啡,體會一下“從前的日色變得慢、車、馬、郵件都慢”的愜意成了線下場景吸引流量的關鍵。憑借開業當天近千杯的銷售量,一躍成為了當地咖啡熱門榜名。
除此之外,今年2月23日,狗不理包子成立高樂雅咖啡食品(天津)有限公司,以“包子+咖啡”的全新玩法,打入咖啡賽道。
不難看出,在新消費品牌、傳統飲品品牌以及跨界品牌的三方割據下,國內的咖啡市場競爭已是相當激烈。其中,跨界品牌中不乏巨頭的局面更是給后入局者帶來了極大壓力。那么,李寧為何還要加入其中?它又有什么優勢?
萬億元咖啡賽道,李寧的優勢在哪?
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,2021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約為3817億元,其國內咖啡市場預計將保持27.2%的增長率上升。到2025年中國市場規模將達10000億元。咖啡市場需求巨大下,且在具備較高的毛利率的同時還具有進入門檻較低、運營模式相對簡單的優勢,這對于并不熟悉咖啡賽道的李寧而言,相對友好。
盡管現磨咖啡早已具備外賣業務,但到店點單、飲用仍是消費者的主流消費習慣。從上文跨界賣咖啡的案例中,我們不難發現,它們幾乎都是坐擁龐大數量實體門店的巨頭,而李寧在店面資源上同樣有著天然的優勢。根據李寧2021年年度報告顯示,截至2021年底,李寧共有7137家門店,一旦全面鋪開就是7000多家咖啡店,這意味著寧咖啡不用像初創品牌那樣艱難開店。疫情之下,線下銷售渠道遇冷,消費者到店購物熱情下降。李寧希望通過增加咖啡服務將給消費者到店帶來更大的吸引力,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消費體驗,另一方面,也能提高銷售點的利用率。
目前,中國咖啡消費群體主要集中在年齡在20~40歲的一線城市白領,與白領相比,年輕的大學生消費群體同樣不可忽視,咖啡主力消費人群與李寧服裝品牌的受眾目標不謀而合。易觀分析品牌零售行業分析師李心怡表示:“咖啡已經變成年輕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。李寧跨界賣咖啡,更多是把咖啡業態和已有的運動零售業態進行融合,從而打造出更加復合的門店體驗,使李寧門店從單純的零售空間逐漸演變成生活方式體驗空間,意在提升用戶體驗、強化自己的國潮屬性而不在于與專業咖啡品牌搶市場。”我們期待李寧未來的咖啡之路,可以玩出更多的新花樣。
在線咨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