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16日,財經作家吳曉波老師的直播課程《危機下的企業自救計劃》,吸引了51萬人次觀看。在疫情重創市場經濟下,他從多個維度解讀了疫情下帶給中國經濟的沖擊與機遇,并給出了四個完整且詳盡的企業自救計劃,幫助中小企業共度難關。
01
疫情帶來的機遇有哪些?
疫情之下,全中國的行業都面臨嚴峻挑戰之時,卻觸發了五個紅利行業,分別是網游、在線辦公軟件、視頻直播、在線教育以及外賣五大行業。
而在疫情過后的經濟恢復期,還會迎來一些制度性的改革,政府或許會慢慢放松對一些行業的管制。同時,政府也會加大基礎設施投資,銀行的銀根也會松動,促使從實體經濟產業到固定資產投資、再到資本市場,都會進入一個寬松狀態。與此同時,疫情后消費者的 “報復性消費”也會同步推動經濟的恢復。
02
企業如何化危機為轉機?
2020年還有10個月的時間,企業該如何化危機為轉機,在今天的疫情危機下能夠讓自己更好地活下去?吳曉波老師分享了4個自救計劃:
1、企業必須建立保險的現金流計劃
疫情結束后仍需要三個月的消化期,經濟才可能進入恢復期,在此期間,企業先需要查看公司的資金賬戶,賬上的資金必須滿足從當下起至未來的6個月之內,保證在付完房租、貸款、員工工資后,能夠在低生存狀態下使企業正常運轉。
同時,及時了解店鋪租金減免、政府增值稅減免、銀行貸款利息減免等國家及政府扶持政策,向“上游”要支持、為下游擔風險,建立保守且安全的現金流計劃,讓企業回到價值鏈上去。
2、啟動和實現業務瘦身計劃
在未來三個月的危機期中,砍掉不賺錢、對利潤貢獻幫助不大的業務甚至虧本的負現金流業務,不要開拓陌生業務,保持主營業務的正常運營。
3、建立微創新計劃
在過去幾年里,中國的產品、消費者和渠道都發生了變化,主要表現在:
(1)產品特征的變化:產品特征已經從短缺型進入到過剩型,產品銷售也已從推銷性的過程變成顧問性的過程。
(2)消費者特征的變化:消費者出現了圈層化,產品宣傳漸脫離媒體廣告,曝光在朋友圈和社群中。產品交易逐漸互聯網化,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愿意為美好生活買單。
(3)渠道特征的變化:所有商品實現了線上線下的無縫對接,社交工具得到了大規模的使用。
而這次疫情更是把企業逼到“墻角”,危機下更需要進行轉型和微創新。當下,企業要實現微創新計劃,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實現:
(1)優化產品結構;
(2)以人為銷售節點,注重圈層營銷和KOL的應用;
(3)充分運用線上的社交平臺和交互平臺等新工具。
4、實行全員學習計劃
在企業進步和轉型的過程中,其實做決策的不是老板,而是中層干部和基層員工。,能夠走向成功的企業都是努力學習、同時幫助員工學習的企業。所以,當下企業可啟動全員學習計劃,學習統一的價值觀、行業專業技能、人才通識能力等。
來源:文中內容均來自吳曉波老師直播課程,不代表中玩協立場。感謝吳曉波頻道、890新商學提供內容支持。
在線咨詢